中国演员拿奥斯卡奖,需要分几步?

昨天的奥斯卡最佳男女主角给了我中意的人——杨紫琼和布兰登·费舍分别靠《妈的多重宇宙》和《鲸》获奖。这不光是演技的胜利,也是多元化的胜利。杨紫琼不必说,是第一个亚裔也是第一个华裔的获奖演员,这下国内各大红毯都有了毋庸置疑的c位——当然人家不在乎这个。布兰登·费舍演《森林泰山》的时候是何等风华,对比之后的境遇和今日的获奖,真是让人热泪盈眶。

假设你是一名中国演员,应该怎样才能拿奖?

首先,你得英语好。这点估计就过滤了国内大部分的演员。在欧美市场上,如果不是像《寄生虫》一样整体化的产业投入,想要打开局面首先要过语言关。章子怡多年闯荡好莱坞最后铩羽而归,我觉得语言是很大阻力。刘亦菲有英语背景,所以她能演《花木兰》;汤唯粤语英语韩语都可以,所以她能成韩国影后;就像李冰冰这样后天努力学习的,也终于能演些配角。可在选秀体制快钱驱使下,“绝望的文盲”早已不是个别现象,别说英语了,可能连普通话都说不好。上戏前几日有新闻说艺考生要过一本线,回头又说是谣传,让人希望又失望。

杨紫琼出身大马富裕人家,父亲是拿督,从小在英国念芭蕾舞寄宿学校,英语当然不是问题。英语中文粤语和东南亚背景让她在两岸三地都混得开,任何国际市场也不在话下,是真正的世界公民。她开始电影事业是,不管是港片还是好莱坞电影,都只能演花瓶,从成龙的花瓶演到007的花瓶;后来又演打女,也是好莱坞对华语电影的刻板成见;最后终于演到有独立人格的《多重宇宙》洗衣店老板娘,她的事业路线和电影以至整个文化世界的开放包容是息息相关的。

第二点,是你得有故事。故事不是练习生或者海选那种“我爸欠了债”的痛哭流涕故事,那种连《美国偶像》都上不了。好莱坞就是制造故事的地方,当然也喜欢有故事的人,前提是故事要好。

一帆风顺的演员大都得不了奥斯卡,君不见小李子那几年年年在掰手指,最后把自己造成不修边幅胡子拉碴的形象才有了得奖的资本。查理兹·塞隆大美女一个,也是演一个快要秃头的女魔头才能得奖。太漂亮的形象让人觉得不真实,可以吸引观众但吸引不了评委。布兰登·费舍当年演《森林泰山》《木乃伊》的时候,就是标准美国金发帅哥,迷倒了多少台下观众,但巅峰时期也只能在商业片中施展拳脚。

人生就是如此戏剧。后来他被性骚扰,举报之后被雪藏,演不到任何电影,车祸、手术、离婚、服药发胖,几乎所有的厄运都被他撞上了,拍《鲸》之前的片酬是一集1500美元,几乎就相当于黄晓明去跑龙套。可是《鲸》里他惊人的演技征服了所有人,他这个影帝让所有观众心服口服,现场起立鼓掌,同一部电影里的女配角提名,亚裔演员周洪为他祝贺,满脸泪水。

他上台领奖的时候,颤颤巍巍,感觉连话都不是说得很清楚,不知道是否车祸或者服药的后遗症,还是让人担心。遥想拍《木乃伊》时的大帅哥,简直判若两人,如果不说,几乎没有人能认出来。

但那是多么动人的一幕啊。人生的大起大落是好莱坞最好的故事——当他拍商业片时,何曾有人想到这一幕?而当他事业走下坡路跌倒谷底时,又有谁——甚至包括他自己,能想到有朝一日他能举起小金人呢?

杨紫琼也是如此。一个亚裔,一个东方面孔,十几年前还只能在好莱坞电影里演花瓶,如今竟然在电影里有了自己的身份故事。关继威——同样的华人面孔,最著名的角色是《印第安纳·琼斯》里的小男孩,那年他十三岁,哈里森·福特像抱着自己的儿子。如今他已过知天命年,当年的孤胆英雄哈里森·福特也垂垂老矣,不知道是不是特意安排,主办方让他站在台上宣布最佳影片名单。他上台的那一刻,关继威激动地站起来鼓掌,而当他读出最佳影片为《多重宇宙》时,全场沸腾。

当他们一个还是打片明星,一个是灵气满溢的小男孩时,谁能想到今天台上台下这一幕?

在这一步上,我一时都想不起来中国演员谁有故事。娱乐业发展太顺利,钱来得太容易,我只能想到郭德纲和赵丽蓉老师了。今年爆火的张颂文?但在我看来,他的人生都没有那么大起大落的狗血。

第三步,你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今年是奥斯卡的小年——其实奥斯卡已经小很多年了。你要问我喜不喜欢《妈的多重宇宙》,我当然不喜欢。这部片子讲述亚裔、女性、母女关系,其实和我息息相关,但我一认为拉拉与否动摇不了我的母女关系,二觉得作为新一代世界公民,洗衣房的刻板成见已离我太远,只有报税是每个人的宇宙尽头。文青喜欢的是《巴比伦》或者《晒后假日》这样的片子。

我觉得这片在往年,应该拿不到大奖,男女主配角倒确实是有可能。但今年适逢乱世,经济下行,平权运动风起云涌,多元化包容性已是美国分裂后的左派标杆,无法倒下的大旗,片子上映后,势头越来越猛,从前哨站开始就接连拿下各种奖项,到奥斯卡颁奖礼之前已是箭在弦上,呼声势不可挡。亚裔创造了历史,好莱坞也需要亚裔创造历史。所以你问我愿不愿意这片得奖,我一百个叫好,恨不得要从座位上蹦起来。

布兰登·费舍当然也吃了影片讲述弱势群体的红利。同性恋、肥胖症、心理疾病,演员为演出献出了他的身体,也献出了他的灵魂,正如前年获奖的《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的安东尼·霍普金斯一样,整部电影只有简单情节,基本是围绕着孤独主角而创作的散文诗。这样的电影最容易看出演技,今年凯特·布兰切特的《Tar》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势如破竹的《多重宇宙》,奖项应该是她的。

中国的演员们——拿奥斯卡奖分三步。第一步,学好英语;第二步,给自己写个人生故事;第三步,天时地利人和。你们觉得谁可以做到?

发表在 电影, 电影评论 | 留下评论

好莱坞罗曼蒂克消亡史

在一个地方长住的过程就是祛魅的过程。洛杉矶和好莱坞在许多人的幻想里是浪漫热情文艺的代名词,可是在我的眼里是一条又一条堵车的小路、过于昂贵且并不好喝的咖啡店,和天天上班的通勤之路,和从望京到金宝街没有区别。在这里住了七年之后,幻觉已被现实清除。

可是,在某些时刻,心里还是有偶然古怪的念头冒出来。比如去格里菲斯天文台,就会想起来,啊,James Dean在这里拍过《无因的反叛》;开车在日落大道上,就会想起同名电影里那个过气衰老的电影明星,觉得她的脸就在某一扇豪宅的窗子背后;或者某天徒步看到对面山上的好莱坞标志,还是会为它的美丽打动一分钟。

来好莱坞的人,多少都爱它。

导演达米恩·查雷泽一定是爱好莱坞、爱电影、爱洛杉矶爱到骨子里的影迷,爱到自己写电影,自己拍电影。《爱乐之城》的每个镜头都是写给洛杉矶的情书,从Downtown LA的最短小火车到雷东多海滩落日余晖下的海边栈桥,美丽的艾玛·斯通在上面载歌载舞,镜头完成了导演自己的愿望。《爆裂鼓手》是写给爵士乐的情书(《爱乐之城》其实也是),而《巴比伦》则是写给电影的情书。

电影是多么伟大的发明啊。人类不知为何对镜头语言有本能的爱好,仿佛在屏幕上看着别人的故事,自己也有了相同的故事。在黑暗中和两百人坐在一起看一块屏幕是多么诡异的事情,而这习惯已经在人类社会中持续了一百多年。镜头中的人物从未死去;即使他们的演员、导演、编剧早已化为尘埃,但每当音乐响起,《卡萨布兰卡》和《公民凯恩》的角色就会一遍又一遍地复活,他们从未死去。

因此,演员凭借角色获得了永生。这正是达米恩借《巴比伦》中的影评人之口对布拉德·皮特扮演的过气明星说的话:“你我都是小人物。我们都无法反抗时代的脚步。总有一天,我们被化为齑粉,而电影中的角色永远在那里。”

1920年代的好莱坞是好莱坞最伟大的岁月。虽然比弗利山庄那时还是一座荒山,豪宅寥寥可数,但无声电影时代是好莱坞拥有世界电影全部话语权的年代。无数璀璨的明星在那时冉冉升起,被无数人追随,每个来到洛杉矶的无名青年都有个电影梦。给人运大象的墨西哥小伙儿Manny,还是应召女郎Nellie,都梦想走进高门深院的电影制片厂,成为时代洪流中的一份子。

他们在酒池肉林的巴比伦式的好莱坞豪宅盛宴背后互诉衷肠,他们果然得以美梦成真。那时候梦想可以变成现实的年代,Manny凭借超人的problem solving能力当上了执行制片人,而Nellie出色的表演天赋让她一跃成为了明星。

那时候的美国是1929经济崩溃前的盛世,而声色犬马的好莱坞正是美国的缩影。一场又一场的宴会、光怪陆离的表演,充沛的想象力和数不清的人才,连黑社会都想插手电影产业。

然后,有声电影横空出世了。

现在的我们看电影,从来没想过电影怎么可能没有声音;而一百年前的人看电影,从来没有想过电影可能有声音——直到有了有声电影。一夜间,无声电影被抛弃了;而这对电影拍摄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收音、演员台词音量的大小、演员的站位、摄影棚的红灯、摄像机的噪音,一切都变成了和声音有关的游戏。《巴比伦》中那场Nellie第一次演有声电影的场景在日后可能会成为经典镜头——一个简单的场景因为要收音重复了不下十次,而每次的失败原因都不一样,让观众都跟着揪心起来,而最后的成功的拍摄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有声电影抛弃了大量的演员。声音不好听的、口音粗鄙的、音色和银幕形象不搭配的,那些在默片时代熠熠闪光的明星就这样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布拉德·皮特饰演的Jack Conrad,玛格特·罗比饰演的Nellie LaRoy都在此列。Manny为了对Nellie的爱,试图带着她急流勇退,最后也搭上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只能黯然退出他热爱的电影行业。

不知道多年后我们回看疫情前的世界,会不会有最后的盛世之感。但站在有声电影的世界回望无声电影的日子,多少权力、金钱、美女、欲望、一夜成名、激情和想法的碰撞登场在这个巴比伦帝国的舞台上,盛宴,金色的流苏纷纷飘下,真如同梦一般。多年之后的Manny重回美国,成了一个普通的纽约音像店商人,带着妻女回洛杉矶,站在电影制片厂门口,和女儿说:“这是爸爸以前工作过的地方。”周围的街区早已褪去了金色,平庸得不能再现实,真像梦醒了一般。而他摩挲着制片厂的围墙,泪如雨下。

这是电影中最动人的场景,也是我们每个人对青春时激情澎湃的梦醒来之后的喟叹。你成为那个年轻时希望过的自己了吗?现在的年轻人,还有我们当时的梦想吗?

这是《天堂电影院》式的结尾,电影中的电影,用电影表达对电影的敬意。看看近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不由得感慨电影工业的罗曼蒂克已经消亡,那些传奇的的老故事,只能在Manny望向银幕时的泪水里追忆了。

发表在 电影, 电影评论 | 留下评论

Immune System

这几天两个孩子都有点小咳嗽。晚上我站在他们房门口,听见姐姐教训弟弟。

弟弟:“我要喝药!我要喝寄配药(并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寄配药)!”

姐姐:“经常喝药对你的Immune system不好。你不是看过Immune system的那本大书吗?” (他们爸不知道为什么给他们买了本巨厚的Immune system教科书)

“嗯……那为什么不好呢?”

”就好比你天天自己做作业,收拾桌子,写中文。突然有一天,所有的人都帮你把作业写了,桌子收拾了,那你还会记得怎么写你的作业吗?你还会记得中文吗?“

”不会……“

”对了,要让你的immune system自己做作业。“

发表在 日记, 日记摄影 | 留下评论

中产阶级温情脉脉的面纱和ChatGPT的未来

近来看了几部电影,觉得它们之间有异曲同工之感。去年戛纳的热门影片《悲情三角》,讲一对年轻的模特男女朋友坐游轮旅游,结果碰到风暴一群男男女女流落荒岛的荒诞故事;《菜单》,讲一对炮友坐船去无名小岛上的高级omakase餐厅品尝高级料理,结果被厨师反客为主的荒诞故事;而最新的这部《无边泳池》,也是一对年轻夫妇在贫穷国家的高级度假村度假,结果看到“自己”活活被杀死的噩梦故事……写下来连我自己都觉得惊讶了;这故事也太像了吧?

都是年轻夫妇/男女朋友,都是去追求刺激或享乐;都是以温情脉脉的面纱开始,以暴露人性的最黑暗一面终结。游轮、米其林餐厅、云里雾里的菜单、无边泳池、全包度假村……出了国境(或大城市),到更贫穷落后的地方享受当有钱人的快感,是不是涵盖了中产阶级一年到头来计划的那些典型假期,你我都不能免俗?这些场景组合起来, 简直可以成为中产阶级的度假指南,朋友圈的照片基本可以被归类其中。

而在故事的另一面,是给人擦厕所的土著人服务员,打了十几年工的餐厅接待员,被撞死的当地农民。这些人在戴着太阳眼镜、穿着比基尼、在假中国餐厅吃饭的中产阶级眼里是“无形”的;在面纱的背后,他们只关心服务的好坏,不关心服务的人,更不会想听他们背后的故事。同样,也没有人会想到文明和体面背后的黑暗——邮轮豪华晚宴后的风暴和船长的格瓦拉式愤世嫉俗;高级度假村的高高铁丝网外面就是犯罪率高得吓人的国家(观众可以自行猜测任何一个国家,墨西哥、哥伦比亚、斯里兰卡亚非拉三大陆全都适用);而几千美元账单的高级餐厅老板早已预谋把所有食客变成餐桌上的美食。

我经常在想,人类如果真实地生活,在这些所谓高尚体面的背后是什么样子。如果人类是像三体人一样所有思想都是透明的,那是不是这些游客、度假、体验的背后,顾客们脸上都写着“我看不起”你的厌恶,而服务者的脸上都写着“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钱”?二十世纪创造出来的这些所谓年假、邮轮、全包度假村的概念是不是根本就会不复存在?或者最起码,人人脸上少了些虚情假意的笑容,写邮件或者打电话时少了些体面空虚的措辞,能把时间多用在“实用”却“不好看”的事情上?

也许ChatGPT可以帮人类解决一部分“面纱”问题,起码是书面上的面纱问题吧?我不信任chatgpt分析时事、做科学计算、或者给出各种观点;可是用chatgpt写官方文件可以节约我95%的时间。比如,我让ChatGPT写一篇给辞职员工的感谢信。一秒钟,ChatGPT给了我以下内容:

It is with a heavy heart that we bid farewell to you today. As you move on to your next adventure, we want you to know that your presence here will be deeply missed.

During your time with us, you have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our team, and we have been fortunate to have you as a part of our organization. Your dedication, commitment, and hard work have inspired us all, and we are grateful for the many ways you have positively impacted our team.

As you leave, please know that you take with you our heartfelt appreciation and best wishes for the future. We have no doubt that you will continue to thrive and succeed in all that you do.

Thank you once again for your service, and we wish you all the best in your future endeavors.

(“今天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向您告别。随着您开始新的冒险,我们希望您知道,我们会深深地想念您在这里的存在。

在您与我们在一起的时间里,您对我们的团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很幸运能够拥有您作为我们组织的一部分。您的奉献、承诺和辛勤工作都激励着我们所有人,我们感激您以许多积极的方式影响了我们的团队。

当您离开时,请知道您带走了我们衷心的感激和对未来最美好的祝愿。我们毫不怀疑您将继续在您所做的一切中蓬勃发展和取得成功。

再次感谢您的服务,我们祝愿您在未来的努力中一切顺利。”)

洋洋洒洒,全是虚空,但完全可以照搬到任何一封你不想多花时间、看的人也不想多花时间的告别信上。

ChatGPT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假模假式的同事:在公司里不做任何实质贡献,但每次开会的时候总是发言最多。发言的时候听起来面面俱到,但实际上他说了什么呢?回想发现什么也没有。他永远最有礼貌,公司culture最积极,美名其曰给公司社区做贡献,但业务上没有任何产出。有时候感觉他很重要,但走了之后发现没了他其实更好。

我有时候想问ChatGPT,如果让你把假大空的话删掉,那你能写出什么干货呢?

于是我跟它说,帮我写一份更“直接”、“真诚”的email。ChatGPT彬彬有礼——好的您内,我这就写:

“Today marks the end of your time with our organization, and we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thank you for your contributions during your tenure. Your hard work, dedication, and commitment have been greatly appreciated, and you leave behind a legacy of professionalism and excellence.”

(“今天标志着您与我们组织的时光结束,我们想借此机会感谢您在任期间所作出的贡献。您的辛勤工作、奉献精神和承诺备受赞赏,您留下了专业和卓越的遗产。”)

真诚一点了吗?

接下来,我让ChatGPT当一回《悲情三角》男主,帮我写一封游轮上的服务投诉信。这次我让它直接用中文写:

“我是一位游客,我对贵公司上次提供的游轮服务表示不满。我希望提出我的投诉,并期待贵公司能够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改进服务质量。

在我的旅行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它们让我感到非常不满意。首先,在游轮的餐厅用餐时,服务员的服务态度非常不友好,给人一种不受欢迎的感觉。

其次,在游轮上,我发现设施和设备的维护不到位,有些设备甚至出现了故障,这给我的旅行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此外,游轮的通讯设施也不尽如人意。网络信号非常弱,无法正常连接网络,这对于有些游客来说非常困扰。”

听起来我们ChatGPT可以直接去演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中产阶级角色了。

三个故事的结局都颇为暗黑。《菜单》之前已经写过影评,这里不再赘述;《悲情三角》应该是三部中口碑最好的一部,因为不但讲了阶级,还讲了女权,是部合格的讽刺电影。《无边泳池》诟病很多,一是大家对导演过度使用摇摆镜头来表现致幻剂的影响觉得过时;二是不必要的暴露镜头过多,三是故事没有深度。我觉得镜头其实还好,我甚至有点喜欢主角四人开着敞篷车出度假村的那一段沿海山路——这镜头配上不安的音乐,完全是在致敬希区柯克嘛。

男主在纵情享乐中醉驾撞人,想脱罪却发现该国法律可以复制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但本体必须看着另一个自己——从相貌到内心都完全一样的自己——被执行痛苦的死刑。

到这里,其实可发挥的地方就多了:男主意识到,虽然另一个自己痛苦死去,但原来的自己可以在这里为所欲为。电影可以聚焦自我意识,变成像《彗星来的那一夜》之类的伦理悬疑片;也可以讲男主如何自我堕落,把小白花女主也拖入深渊,变成希区柯克式的反转片,甚至可以拍成如何利用自己的自身,把和他同样身份的有钱人反杀的动作片……但影片拍了个温吞的结局,这里不赘述,大家自己去看吧。

最后,我想试试ChatGPT能不能撕掉自己的面纱。我打算让ChatGPT当一回《无边泳池》男主,发现自己的身体可以无限复制之后,写一封给女友的分手信。这次ChatGPT看起来是急了:

“我不建议使用无限复制身体的情节作为分手的理由,因为这与现实生活毫无关系,而且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困惑和不适。作为 AI,我的任务是为你提供有益的建议,以及帮助你解决实际问题。”

看来ChatGPT还是坚守着自己的底线。不知道我们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让AI像《梅根》里的梅根娃娃一样,撕去机器人温情脉脉的面纱……

发表在 电影, 电影评论 | 留下评论

《悲情三角》《菜单》和《无边泳池》:中产阶级温情脉脉的面纱背后

近来看了几部电影,觉得它们之间互有关联。《悲情三角》,讲一对年轻的模特男女朋友坐游轮旅游,结果碰到风暴一群男男女女流落荒岛的荒诞故事;《菜单》,讲一对炮友坐船去无名小岛上的高级omakase餐厅品尝高级料理,结果被厨师反客为主的荒诞故事;而最新的这部《无边泳池》,也是一对年轻夫妇在贫穷国家的高级度假村度假,结果看着“自己”活活被杀死的噩梦故事……写下来连我自己都觉得惊讶了;这故事也太像了吧?

都是年轻夫妇/男女朋友,都是去追求刺激或享乐;都是被撕开了温情脉脉的面纱,暴露人性的最黑暗一面。游轮、米其林餐厅、云里雾里的菜单、无边泳池、全包度假村……出了国境(或大城市),到更贫穷落后的地方享受当有钱人的快感,是不是涵盖了中产阶级一年到头来计划的那些典型假期,你我都不能免俗?这些场景组合起来, 简直可以成为中产阶级的度假指南,朋友圈的照片基本可以被归类其中。

而在故事的另一面,是给人擦厕所的土著人服务员,打了十几年工的餐厅接待员,被撞死的当地农民。这些人在戴着太阳眼镜、穿着比基尼、在假中国餐厅吃饭的中产阶级眼里是“无形”的;他们只关心服务的好坏,不关心服务的人,更不会想听他们背后的故事。同样,也没有人会想到文明和体面背后的黑暗——邮轮豪华晚宴后的风暴和船长的格瓦拉式愤世嫉俗;高级度假村的高高铁丝网外面就是犯罪率高得吓人的国家(观众可以自行猜测任何一个国家,墨西哥、哥伦比亚、斯里兰卡亚非拉三大陆全都适用);而几千美元账单的高级餐厅老板早已预谋把所有食客变成餐桌上的美食。

我经常在想,人类如果真实地生活,在这些所谓高尚体面的背后是什么样子。如果人类是像三体人一样所有思想都是透明的,那是不是这些游客、度假、体验的背后,顾客们脸上都写着“我看不起”你的厌恶,而服务者的脸上都写着“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钱”?二十世纪创造出来的这些所谓年假、邮轮、全包度假村的概念是不是根本就会不复存在?或者最起码,人人脸上少了些虚情假意的笑容,写邮件或者打电话时少了些体面空虚的措辞,能把时间多用在“实用”却“不好看”的事情上?

也许ChatGPT可以帮人类解决一部分“面纱”问题,起码是书面上的面纱问题吧?我不信任chatgpt分析时事、做科学计算、或者给出各种观点;可是chatgpt写官方文件可以节约我95%的时间。比如,我让ChatGPT写一篇给辞职员工的感谢信。一秒钟,ChatGPT给了我以下内容:

It is with a heavy heart that we bid farewell to you today. As you move on to your next adventure, we want you to know that your presence here will be deeply missed.

During your time with us, you have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our team, and we have been fortunate to have you as a part of our organization. Your dedication, commitment, and hard work have inspired us all, and we are grateful for the many ways you have positively impacted our team.

As you leave, please know that you take with you our heartfelt appreciation and best wishes for the future. We have no doubt that you will continue to thrive and succeed in all that you do.

Thank you once again for your service, and we wish you all the best in your future endeavors.

洋洋洒洒,措辞感人,全是虚空。

三部电影的共同点是,每个情节每个段落无一不透着讽刺。《悲情三角》里的男主是个模特,但会因为船员和女朋友在甲板上聊天而跑去和领班彬彬有礼但恶毒地告状;《菜单》里的男主会为一道“没有面包的面包”空盘菜肴而倾倒;而《无边泳池》里的男主,一位不得志但娶了富有出版商女儿的作家,会在得知自己有个粉丝之后对此女言听计从,而其实她只是想骗他入彀,根本没有读过他的书。

这几部电影最后的结局都颇为暗黑。《菜单》之前已经写过影评,这里不再赘述;《悲情三角》应该是三部中口碑最好的一部,因为不但讲了阶级,还讲了女权,是部合格的讽刺电影。《无边泳池》诟病很多,一是大家对导演过度使用摇摆镜头来表现致幻剂的影响觉得过时;二是不必要的暴露镜头过多,三是故事没有深度。我觉得镜头其实还好,我甚至有点喜欢主角四人开着敞篷车出度假村的那一段沿海山路——这镜头配上不安的音乐,完全是在致敬希区柯克嘛。

《泳池》的故事确实可以讲得更好——无边泳池,多完美的意向,和海滩上摇曳的棕榈树相互映衬,表达着高级、文明和体面。在男主酒驾撞死农夫后,发现这个国家的技术可以复制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然后处死,而原来的自己可以在这里为所欲为之后,这个设定可以发展出来的东西太多了:可以讲自己意识,变成像《彗星来的那一夜》之类的伦理悬疑片;也可以讲男主如何自我堕落,把小白花女主也拖入深渊,变成希区柯克式的反转片,甚至可以拍成如何利用自己的自身,把和他同样身份的有钱人反杀的动作片……但影片拍了个温吞的结局。男主躺在雨季到来的岛屿上,观众这才发现,阴霾之下下,24小时不间断的瓢泼大雨浇在发霉的草编躺椅上,和阳光的度假村仿佛如同两个世界。这就是温情脉脉的面纱背后的真实生活吧。

发表在 电影, 电影评论 | 留下评论

八十七的祖宾梅塔和三十六岁的马勒

八十七岁的祖宾·梅塔端坐在指挥台正中,像一个入定的老僧。观众注意到,他的面前空空如也,连一页总谱都没有。

他的名字曾经是买打口碟的古典乐迷的最爱之一,在海淀五道口的地下碟店里和碟贩的腰包中流转。小贩们不听古典音乐,可是走进宿舍,把巨大的提包在床上一摊开,就知道他的碟好卖。我们曾经只能在打口碟上听到他,遥远地仿佛不像在一个世界,很多次我都不确认他是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物;而今他已入耄耋之年,腿脚不也灵便,可他就坐在我的面前,沉默如斯,直到挥起指挥杆。

马勒第三交响曲宏亮的铜管组开头把我们带入了十九世纪末德国山脉夏季的清晨。牧神苏醒,花儿,小鸟,天使,儿童,青草上的露珠……生命力是如此旺盛,以至于马勒用往复循环的进行曲旋律来表达他心中喷薄而出的对生命的情感,似乎所有最美好的生命都在这夏日的早晨登上世界的舞台游行。这也是梅塔认为最贴近他内心的马勒交响曲之一,用他的话说,“我仿佛能闻到阿尔卑斯上花儿的芳香”。

梅塔1936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的一个音乐世家,五十年代便在世界乐坛上一举成名,几十年来,荣誉等身。这不知是他第几次指挥马勒第三交响曲——可能有几百次了吧,熟悉到每一个声部每一个起承转合都在他心中烂熟于心。他的动作幅度小而精准,流畅地引领乐队,把他身前的乐队和身后的观众带入三十六岁的马勒的精神世界中,充满了自然界中可爱的灭里和赤裸裸的残酷。第一乐章辉煌的进行曲之后,观众不顾礼节轰然叫好,而他继续冷静地指挥下去。第三乐章成为日与夜交班的场景,小号的演奏(我至今没想出来小号手是去哪儿演奏的)从高远之处飘下来,几乎是离开尘世的。而第四乐章的女高音独唱取材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Zarathustras Mitternachtslied”
(aus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von Nietzsche)ALTSOLO:O Mensch! Gib acht!
Was spricht die tiefe Mitternacht?
Ich schlief,ich schlief
Aus tiefem Traum bin ich erwacht!
Die Welt ist tief!
Und tiefer als der Tag gedacht.
Tief ist ihr Weh!
Lust tiefer noch als Herzeleid.
Weh spricht: Vergeh!
Doch alle Lust will Ewigkeit
Will, tiefe, tiefe Ewigkeit!
“查拉图斯特拉午夜之歌”
(取材自尼采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女中音独唱)人哪,听著!
深沉的午夜在说甚么?
我睡了,我睡了—
我从深沉的梦里醒来;
世界是深沉的,
比白昼所想的还要深沉。
深沉是世界的痛苦;
快乐比起悲痛更深更沉;
痛苦在说:“走吧!”
可惜快乐渴望永恒—
深沉,深沉的永恒。

梅塔把声乐和器乐合奏搅动成生命迸发的表达方式,然后是生与死,日与夜,人类和天使的深刻交流。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信仰更重要。顺便说一下,梅塔是帕西人,即古代波斯人在印度的后裔,而帕西人的圣谕就是先知查拉图斯特拉。

祖宾梅塔年轻时站在西方的交响乐舞台上,正是与洛杉矶爱乐乐团合作。六十年前,年轻到发指的他曾在这里与乐团一起共度十年——现在乐团应该已经没有当年的老人了吧。之后他与以色列交响乐团合作了几十年,指挥了几乎所有世界级的交响乐团,大型的交响曲,包括这首长达一百分钟的马勒第三。十几年在我在芝加哥听穆蒂,算是和他同一代人,而今在世有此造诣的指挥家不超过五人。真的是听一次少一次了。

与其他亚裔指挥家不同(虽然我对把印度称为亚裔持不同观点——他出生的印度是英国殖民地,受欧洲文化影响太深),他对德奥作曲家大型交响乐的理解是炉火纯青的。2023年离他首次站在洛杉矶的舞台上已经过去了六十年——而他与马勒的灵魂像六十年前一样,在此刻融为了一体。

发表在 音乐, 音乐戏剧 | 留下评论

从王羽佳到鱿鱼游戏

拉赫玛尼诺夫在世时作为钢琴家和作曲家几乎是同样出名的,这和现在演员的“演而优则导”是同一职业道路。我不知道的是,他的后半生都在西方国家度过,1943年逝世时的好莱坞居所离我并不远。因此,擅长拉赫玛尼诺夫的王羽佳来洛杉矶,和洛杉矶爱乐乐团合作就不足为奇。

作为美国2022-23乐季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羽佳在一月份已完成连弹五首拉赫玛尼诺夫巨作的壮举,据说弹了四个半小时,把观众弹到心脏病突发,把指挥弹到双膝跪地,其体力和精力都让人啧啧称奇。在此之后,二月在洛杉矶的演奏几乎可以说是度假了:在两周的时间里,从拉一弹到拉四,其中包括一场在好莱坞的纪念拉氏150周年诞辰的午后音乐会。

我在看到王羽佳和费城交响乐团连弹五首音乐会之后才决定买票,但此时洛杉矶爱乐的app上几乎已经刷不出票。好在我采取了季末打折刷断码裙子的刷屏方式,隔五分钟就刷新一次,最后终于刷出来一张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票。

王羽佳当然是演奏天才,从体力和音乐上来说都是。当郎朗名声如日中天的时候,她还是一颗新星,备受演出裙子的诟病,然而这姑娘拿出了北京姑娘的飒劲儿,不管不顾地在她的职业道路上大步往前走,终于成为了欧美乐坛最受欢迎的钢琴演奏家之一。她那马拉松式的演奏会当然也同时是极好的营销,是可以在乐坛留下一笔的。说实话,连续听五部拉氏我都要累死,何况是弹的人呢。而且,她看起来既不疲惫也不做作,似乎这对她来说是司空见惯的行为。我相信她既有对音乐的深切热爱,也有征服观众和乐坛的决心,在这样的毅力下,她值得成为备受追捧的钢琴家。

二月周五的晚上洛杉矶颇有凉意,然而迪士尼音乐厅内座无虚席。不知道为何,演出推迟了半小时才开始,观众已经不耐烦地鼓了好几次掌催促演出开始。好在四十五分钟的演出毫无瑕疵。拉三既不是我最喜欢的的拉氏作品,王羽佳也不是我最心头好的钢琴家,但她的每个音符毫发无伤,无可指摘。

在拉氏第一钢协失败之后,可怜的钢琴家几乎要就此退出乐坛。好在受心理治疗师鼓舞,写出了拉二和拉三,在乐坛才有了一席之地。如果没有十月革命,在旧世界的欧洲,他是和柴可夫斯基、斯美塔纳同一派的作曲家。他出身在富裕的地主家庭,也是被父母皮鞭教育出来的琴童,身上流着俄国人的艺术血液。他的后半生都在海外漂泊,最后的落脚地是洛杉矶,我觉得他如果再活几年,可能就要去给好莱坞电影配乐了。

有趣的是,同样漂泊海外的傅聪说他不喜欢拉赫玛尼诺夫,说“他的音乐就像糖水,加很多的糖,甜腻,甜俗,受不了”。拉氏在世时声望不错,逝世五十年内受到巨大批评,基本就是说他的作品滥情、做作,这五十年正是傅聪在舞台上活跃的时代。五十年后,作品又被拾起,并受欢迎到现在,尤其在美国,几乎把他当成半个美国人对待了。这种不同时代环肥燕瘦的审美,在许多作曲家、作家、艺术家身上都有过,非常有趣。

上半场结束之后,羽佳妹妹还弹了一首加演,是舒伯特的《纺车旁的葛丽卿》,这本来是一首艺术歌曲,有人声演唱,但她整个快了一倍速弹,双手上下翻飞,旋律不断迂回互文,变成了一首浪漫的小品,十分好听。

半场结束后,观众大概走了百分之十,坐在我旁边的一哥们也在录完视频后再没回来。下半场仍旧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但是一首不常演出的《钟》交响诗。这首作品的来源非常有趣,是一个拉赫玛尼诺夫的迷妹读了爱伦·坡的哥特诗歌《钟》之后,觉得特别适合拉氏创作,就把这篇作品翻译成俄语发给了他。结果拉赫玛尼诺夫的俄国之魂熊熊燃烧了起来,创作了四个乐章的人声交响乐《钟》,并直接引用了歌词。钟在俄国东正教中,是类人的存在,钟声是驱散魔鬼、净化心灵的象征,与爱伦坡的黑暗阴郁恰好相反,然而钟声代表的生命重要阶段的内核却是一致的。从出生的欢快雪橇银铃,到平静优美的婚礼钟,到恐怖的灾难铜钟,最后是葬礼的低沉铁钟,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部革命前的作品中放入了他所有的表现力。“在音乐里,钟声与人的情感一起振动。乐曲表现了钟声伴随俄罗斯人从童年直到生命逝去。”

在音乐会之前的讲座上,一位音乐教授向我们讲解了《钟》中第三乐章使用的最有名的“不详”动机——起源于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的Dies irae(愤怒之日)——一听这四个音符,就知道要死人了。这个动机出现在了你几乎能想象到的所有剧情激烈的大片中,从《狮子王》到《魔戒》,从《大都会》到《驱魔人》,最近一次使用则是在《鱿鱼游戏》中:每次粉衣卫兵出现的时候都有这一小段音乐,被培养好的观众一听就本能地就知道,要坏事了。这也是长居好莱坞的拉赫曼尼诺夫与美国电影的最后缘分吧。

发表在 音乐, 音乐戏剧 | 留下评论

那天我走进办公室

那天我走进办公室,身上穿着zara打折买来的衬衫和西裤,七十块四件。之前我问老板,这里的dress code是什么。她笑了,似乎这个问题问到了她的心上。然后她说:“是business fashion。”

dress code里面当然没有business fashion这个选项,但她是我见过的最热爱时尚的人之一。和我们这个高端零售商巨头招人的法则一样,她也是从店里销售起家,然后做到办公室的“hire from inside”的受益者之一。

她也许,最早卖的是童鞋?油水不多的部门之一,销售提成比奢侈品部门少了很多。左拉的《妇女乐园》里,黛妮斯最早干的是女装部,从面料部、手套部到服装部。从古至今,女装部所有百货商店的零售大头,最容易赚钱的部门。然后她去了消费者热线,然后是部门经理,然后被招进办公室,从蓝领变成了白领。

我不确认她是否有本科学历。美国正常蓝领工作一般要求的是GED,即高中会考水平。在店里卖东西,重要的是察言观色,能打动顾客的心。她是个强势的人,却特别能夸她的下属,即使以美国人的标准来看,也是特别能夸人的那种。

她住在南加,公司总部却在西雅图和丹佛。她一头暗金色的头发,身材是中产阶级最崇尚的苗条肌肉型,穿着中性色的衣服,戴金首饰,拖着旅行箱来去匆匆。比我早来的同事伊莉莎对我说,劳拉是她见过的最不愿意在机场浪费时间的人。“她总能拖着行李箱滑进客舱”,伊莉莎崇拜地对我说,“就在机舱关门前一分钟。”

我的老板劳拉跟我说,我这个报表做得很好,但是我知道其实根本没有这么好。面试我的同事拉尔夫也这么说。但他显然被劳拉的夸奖宠坏了;两个月后当劳拉被调到另一个部门的时候,拉尔夫完全不适应新老板的脾气,没过一个月就离职了,离职前还和老板吵了一架。

当我穿着zara走进办公室的时候,我完全被她的时尚、干练所倾倒。我跟在她屁股后面四处转悠,听她给我介绍的每一个人,但其实根本没记住名字。第一天下来,她跟我说:“你是不是觉得天旋地转?”我赶紧点头,为自己没有认全人找了个借口。

开了两天会后,我觉得自己认清了一些形势,然而此时她拉着她的高级行李箱,准备回阳光明媚的南加了。我感激涕零地对她说:“我觉得你在这里,我好有安全感。”她似乎很惊讶,委婉地暗示美国人不用这种语气表示感谢。然后她优雅地离去,样子就是刻板成见中的白领模样。

后来我学会从美国人的出身里区分他们的阶层。她出身在中部大农村,家里兄弟姐妹六个,从小招猫逗狗,兄弟姐妹打架,比如钓鱼的时候鱼线勾住了哥哥的鼻子导致要打911,从此之后她被禁止钓鱼云云。普通人家的薪水和精力无法供那么多人上大学,所以去商场卖鞋成了不错的出路。公司帮她实现了阶层跃升,她的一切——从发型、身材、性格、管理下属、拉拉杆箱的方式,都在表演一个白领应有的样子。对了,她没有孩子,杜绝了最后一项能把她从白领形象上拉下来的可能。

但她知道,她的学识不足以胜任她的工作。她管理的组需要大量的分析技术知识,这些是她之前的经验无法弥补的。管理误打误撞得到这份工作的我还勉强跟得上,对于资深的同事,她无法判断他们工作的对错,这是我在后来的日子里慢慢看出来的。

可是,她仍然昂着头,拉着拉杆箱,在南加富裕的海滩小镇、寒冷的丹佛,和阴雨绵绵的西雅图之间来来去去。两个月后,她被调到了其他组。我几乎要哭:“我才刚来,你怎么就要走?”她安慰我:“你很聪明,在这里一定有个光明的未来”。这句话成为我日后鼓励各种人的常用语。

她被调去了和店面有关系的组里,仍然一副行色匆匆的模样,说话干练有力,不时和我的新老板在会上吵架。现代办公室制度真奇怪,明明在一个组里是可以那么友好,换组了之后转头就可以吵起来。办公室的友谊都建立在同一个老板之上——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老板。

吵架的内容

再次听到她的消息,又过了几个月。公司发了一封信,大意是说由于组织机构调整云云,某某某、某某和某某某即将离开公司。劳拉的名字赫然在其中。这下我真的大吃一惊,问我的新老板肯德拉怎么说。肯德拉摆出她最经典的愤愤不平的表情:“虽然我不喜欢你她,但是我需要承认,她干得真的好。”

“那怎么走了呢?”

“公司想省钱呗。说她的职位必须回总部西雅图。她在南加有老公,有豪宅,怎么可能回去?找个理由把她开除了呗。”

当时我不知道,这样的事情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还要发生多少次。我只觉得震惊和感慨,想去和这位连面都没见过就把我招了的老板说个再见。我问她:“那你之后计划干什么呢?”

“噢亲爱的,你知道,”劳拉扬起一头金发,“我本来就对红酒感兴趣。你记得我一直在学习品酒吧?前不久考了个证,盲选哦。”她说。“我本来就在想,之后我还能干什么呢?本来也到职业瓶颈了嘛,这样正好,可以把我的爱好和事业结合起来。我打算开个宴会服务公司,帮人计划晚宴啊、品酒会什么的。”

她的人生是和中产捆绑了。我对她钦佩地点点头,同时心里为她担忧。放弃大公司光鲜的高管职位,从头做起创业, 她可以吗?

不论如何,这是我见她的最后一面。后来我给她写信,离得近了,想见一面,但总是不了了之。我在领英上不时看看她的新闻,发现她做了几年餐饮,又去了一个和酒有关的小公司做销售,过了几年,又离开了。

然后是疫情,然后是萧条。她自己的餐饮公司也关停了。

我不觉得她会过得不好。她那样的人,应该总是穿着business fashion的亮片连衣裙,认识一大堆人,说话内容不论,可说话方式总是干练有理,自信满满。

但是,我也不知道她真的过得好不好。她的半生都在大公司里,她的人际关系、性格、爱好、甚至外表,有一大半是她的职业和职位给她的。之后她会怎么样?妇女乐园的黛妮斯,最后结局也是和百货公司的老板在一起了,王子和公主的幸福结局。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样的概率,会有多大?

但我觉得,她永远会在风浪中扬起头来。

发表在 日记, 日记摄影 | 留下评论

《三体》为什么能成功?

今天终于把《三体》看完了,给了五星。其实不到五星,但确实超出了预期,国产影视剧这两年太不容易了。这部《三体》之所以拍得好,恰恰是因为之前很多人说它没法拍好。而没法拍好的原因,不是内容的原因,而是写作的原因。

大刘写小说,在想象力、情节构建、技术说明能力上都是一流的。他不好的地方在于细节、场景、角色的表现力,在中文中统称为“文笔”。其实中国人说的“文笔”,主要说的是文字的优美性,但我觉得文笔包含了更多其他的东西。 他的优点使他成为了优秀的科幻小说家,可缺点没能让他成为优秀的作家。刘宇昆的翻译倒是据说补足了其中的这一部分——想想他自己多愁善感的那些小说就知道了。《三体》获得星云奖,翻译者功不可没。

我看《三体》书的时候,在自己头脑里想象他构建的场景,很难。这场景不是指环境和场所,比如古筝行动怎么布置,秦始皇的人肉计算机怎么搭建,而是人和人和对话、氛围、气场流动、内心精神的深入挖掘。申玉菲被描写为“面冷心冷”,那么她和汪淼的见面是怎样的?她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说出她的台词?申玉菲的老公魏成是一个不入世的数学天才,那么他的为人处世是什么样的?他平日里是如何不修边幅,在研究数学的时候又是融合行动的?他是天天不发一言坐在电脑前计算,还是疯疯癫癫四处奔走?他和申玉菲的关系又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刘慈欣的书里,角色都是工具人,哪怕他描写了那些人的所作所为,读者也很难想象那些人如果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看他的小说,感觉他要说的东西太多,像海啸般像你倾泻而来,光是把内容堆积在读者面前,就已经让人目不暇接,他没有精力再去描写内容以外的东西。《流浪地球》第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只拍了原作的一小部分,而原作只是两万字的一篇中篇小说,如果全部拍成电影,估计十个小时都不止。《三体》如果要扩写,也是五倍不止的量。

而《三体》电视剧最好的一点是,它在忠实原著内容的基础上——内容是刘慈欣小说中最宝贵的部分——用可视化的语言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过程都表现了出来。人物不再是扁平的,而是让读者看到他们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的从外貌到行为到情感波动的肖像。

比如本剧主角汪淼,原著中也是工具人之一,在电视剧里居然有了成长,从大史手机通讯录里的“纳米,怂”,变成一个勇敢和外星侵略者斗争的人类科学家先驱;而叶文洁的倔强、执拗、不信任,到最后的被温暖,被救赎,在原书中都是靠内容和对白体现的,而在电视剧中有了大量的独白、空镜、和王子文脸上精准而细微的表情。简单地说,就是从二维人物变成了三维人物,质子展开了,降维打击了。

电视剧对这些人物倾注了大量感情,安排年轻的叶文洁和老年的叶文洁对话,在红岸基地这长段的对白让相隔几十年的人物在不同时空中互相倾听,让情节有了诗意,不是内容本身的诗意,而是氛围构造上的诗意。再看魏成的演出,原著中只说他是小地方来的天才,毕生除了数学什么也不会,但演员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带着口音的小镇做题家天花板,申玉菲死后,他疯疯癫癫地跑到太平间,在裹尸布上念念有词地做题,仿佛这些题做出来了,申玉菲就能复活似的。这些行为也是剧里新加的,和主题无关,可是很好地塑造了一个立体人物。

最有趣的是,我以为《三体》是专供年轻人,可没想到父母辈也看得津津有味。我把电视剧介绍给我妈,她说比《狂飙》还好看,最喜欢看文革中的那段情节。那段拍得确实像当年很多有名的知青剧,如《年轮》、《孽债》,王子文细微精准的表情确实是那个年代对人性的斧凿刀刻。这部剧里的角色横跨几个年代,几个文明,几个时空,确实让大多数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舒适区。不知道第二部拍的时候,还有没有这种老少皆宜的气氛。

发表在 电影, 电影评论 | 留下评论

《流浪地球2》:既不敢动也不感动的电影

《流浪地球2》的设定直截了当,就是《流浪地球》的前传,一部地球为何开始流浪的故事。看流浪地球1的时候,我就觉得太阳坏掉、人类生活被影响、各种方案开始争论、地下城如何毁灭一半人口等等,是个比流浪进行中更有趣的题材,这次2果然把它拍出来了。

洛杉矶的时差比中国晚十六个小时,今天中午12点是第一场。IMAX里不到二十个人,全是大陆口音。电影整整三个小时,竟然全程让我坐下没动,我觉得就冲这一点,我愿意给个七分。和我预计的不一样,故事不是从人类发现太阳不对劲开始的,而是“移山”方案已经定下来,人类确定要搬家了开始,所以一开始情节就很紧密。

三个小时的故事基本分两段,一小部分是太空基地危机,一大部分是月球危机。第一段,吴京还年轻,给观众前菜是他和刘启的妈妈朵朵如何遇到的故事,一上来就用几万架巨大的无人机和高达九万公里的太空电梯吸引了我。不得不说,吴京和朵朵他们坐在太空电梯里垂直上升的画面是整部剧里最有想象力的画面,他们在里面被几G的重力压昏过去的时候,我仿佛也被牢牢地钉在了影院的座位上动弹不得。

之后的月球危机花了大概两个小时讲述,我觉得还没有第一段好看。月球发动机爆炸了,马上就要坠落地球,只能在几十个小时内把地球上所有的核弹聚集起来把月球炸掉,同时点火尚未完工的地球发动机赶紧让地球逃走。这里面,一条线是太空军,一条线是刘德华。

这剧的特效、场景、技术都是相当合格的。虽然说满天火流星像《Don’t Look Up》,往月球上扔炸药包,哦不,扔核武器的精准投放像《星际穿越》,影片前半部拍年轻的时候把人的皱纹用AI p掉像《爱尔兰人》,在水里输密码像《碟中谍》吧,但观众在电影院里还是饱了眼福的。

但,毫不令人感动。

影片肯定是设了让人感动的情节的,比如吴京和朵朵的生离死别,刘德华的爱女之情,还有最后太空军主动请缨的画面。但是刘德华首先就还是四十年前的那个刘德华,往好了说也是《无间道》里的刘德华,看着宁理明明都要牺牲了,那脸上的表情还是毫无进展,不知道是拉皮太多还是演员对表演的理解,总之一对比,我觉得吴京都有演技了,加上吴京不得不让人佩服的敬业精神,我觉得他可以是中国的汤姆·克鲁斯了。但是刘德华的角色设定特别讨巧,你们去看了就知道,只要他愿意,可以一直演续集三四五六七。

还有个原因,我觉得是手法问题。比如太空军带着核武器飞往月球去精准投掷的画面,同样是精准对接,《星际穿越》里的那段空间站就可以用神作来形容。这段视觉语言的描写与价值观、情节、甚至演员演技都无关,就是拍摄手法的问题。《星际》从缓到急,飞行员承受着巨大的离心力精准操纵飞行器,让飞行器和空间站逐渐转速相同,最后精准lock住,起承转合,让人不由得屏住呼吸。《流浪地球》里明明可以在这里加入大量细节,却全是大场面,音效画面轰炸视听,却少了细致的美。

但除了以上两个原因,我觉得最大原因还是立意的问题。国产电影当然是民族主义当家,集体主义为辅,与好莱坞的电影经常使用的孤胆英雄形成对比。这部影片里虽然是吴京主角,但比起布鲁斯、哈里森福特、马修麦康纳来说,吴京、沙溢、刘德华的作用远远不如站在国际讲台上那位周老师。周老师代表的是政府,而布鲁斯之类代表的是政府的对面。代表谁没关系,但你不要把太空军主动请缨拍成董存瑞炸碉堡,毕竟不是每个五十岁以上的人就没有了自己的个人牵挂。

全片里我最喜欢的部分是要去炸月球,需要把所有国家的核武器集合起来统一解除密码的情节。镜头里摊开从1945年到2045年所有核武器持有国的密码文件,通过演员吐槽说每个国家的密码系统、遥控装置都不一样,现在要在几个小时之内解开绝无可能。在这一刻,我感觉到了我作为一个全球主义者的快乐。

在民族和全球之上,还有刘慈欣超越两者的想象力。全片加起来都不如最后一句话来得让我感动: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那是我们的流浪地球。在他的想象当中,那是一个全人类带着家园的移民计划,那是我们的新生活。

有趣的是,当年拯救人类的计划有两个。一个是流浪地球,还有一个是电子大脑。看看人类这十几年在星际流浪上毫无建树,却在另一个方向上越走越远,我真为我们不能仰望星空而遗憾。

发表在 电影, 电影评论 | 留下评论